判定,他们是为了接应那支两万人的骑兵,还是青原国大举入侵的先锋军团。
一大早,两份军报同时摆在了皇帝面前,朝堂上下的大臣们全都慌了神儿,谁还顾得上某个公主的婚事呢。
“真的来了,真的来了,这可如何是好?”
皇帝高高在上,在龙椅上却是难以坐定,连声询问:“众卿家可有良策?”
日夜担心着这件事,它真的来了,但比想象中还要可怕,还要严重。
“打回去!”
还是有胆气较壮的大臣站出来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的步兵骑兵加起来不过十万,京城这边已有二十多万大军集结,把敌人打回去便是。除此之外,再无良策!”
废话!
其他大臣都在心里面暗骂:谁不知道把敌人打回去才是最好的办法,关键是,打得过吗?
三五万青原军正面击溃咱们晋朝十几万大军的例子,近十几年里屡见不鲜,青原军越来越强,咱们越来越弱,怎么打,谁敢和他们打?
除了西疆战神慕寒山,谁敢和他们打?
这时候,这一帮大臣倒是念起慕寒山的好了,却不知几月前,皇上在朝堂上对慕寒山表露不满的时候,到底有几人愿意站出来帮他讲话。
“不是还有一个罗动吗?”
朝堂上静默了一会儿,站出来提到罗动之名的人竟是户部尚书袁大人。
袁大人的心思也不复杂,无非就是:罗动小儿,你若有本事,就去给我们消灾吧,若没本事,那就死在战场上算了。
就算他本人武艺高强死不了,也能以败将论罪,随便找个理由免掉他的所有官职。
至于罗冲能不能立下大功进一步高升,袁大人也已经想好了: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他若真是能够超越慕寒山的一代强人,在这乱世之时,也就没必要进一步得罪他了,想办法与其交好也就是了,反正二儿子还活着,也不是无法化解的深仇大恨。
袁大人在官场上纵横多年,早就没有了意气用事的那些个坏毛病,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任何事情都应该怎么合适就怎么对待。
“罗动?”
对于袁大人的提议,有大臣站出来质疑:“此人年仅二十,目前不过一个四品战将,就算他潜力再大资质再好,现在也不足以肩负重任。守卫京城何等重要,怎能把所有希望放在他的身上?”
“我就是这么一提。”
袁大人对同僚摊摊手,又对皇上恭敬行礼:“陛下恕罪,微臣不懂军事,只是听说罗将军对付青原军很有手段,一直以来,从没在青原军那里吃过亏,反倒把青原军的首级视为阶梯,不到一年便从底层士兵晋升为四品将领……”
多余的话也就不再说了,点到为止。
这么一搞,反倒在皇帝那里博取了更好的评价,皇帝心里肯定在想:你看看,袁爱卿果然是大大的忠臣,罗动那小子绑架了他的儿子,非但没有记恨,有这种立功的机会照样还会举荐他。公私分明,以德报怨,凡事都会把朕的安危,朕的江山排在首位,倒也不辜负平日里对他的恩宠。
姓袁的能在户部尚书的职位上稳坐十多年,显然就是把当今皇上的性子摸透了。
不过一码归一码,皇帝此刻的心思除了对于袁爱卿的欣赏,同时也在质疑:罗动那小子无论从年龄,经验,资历等等方面,都还嫩着呢,再怎么能打能杀,也不足以担当重任,让他做个冲在最前面的先锋将军倒是可以……
守卫京城的领兵大将一时间真的难以决定,关键是,平日里那些吆三喝四的高级将领此时此刻全都蔫了,谁都不敢自告奋勇,因为他们心里面明镜一样,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除非你能够取得光芒四射的大胜。
以当今皇上的奇葩人品,危急时刻怎么样都好说,甚至可以好言相劝求着你去做事,可若是,等到青原军退了兵,他的安全没有了顾虑,那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帮他背黑锅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他会把敌军围困京城的奇耻大辱转嫁别人身上:都是你,指挥不力,辜负圣恩,才让青原军如此嚣张,折辱了朝堂上下所有人的尊严,当然也包括朕的!
理由也很强大:你若真有本事,就该把青原军抵御在千里之外,不该让他们围困京城。你,配不上现在的官职,当不起朕与万千百姓的满腹期望……滚!无能之辈,别再让朕看到你!
到那时,被一撸到底罢了所有官职都是轻的,搞不好全家老少都要遭受连累,男的苦役,女的官妓……
这样的缺德事荒唐事,他干了可不是一次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