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朱元璋的决定
进了扬州,路就好走了,一路走来,看到了许多在新建的房屋,百姓们在田间地头忙碌,除杂草的除杂草,浇粪水的浇粪水,还有不少百姓光腿在泥地里捉鳝鱼泥鳅。
平坦的江南水乡水系发达,朱青和朱标从官渡坐船入扬州。
进了扬州,朱标就忍不住感慨道:“昔日孤与父皇到扬州之时,扬州不过八百户人,而今上万户居民居于此间,杨宪此人功不可没啊。”
其实到扬州的时候,朱青就想到了杨宪。
杨宪可是江浙派系的文官,自己让陈怀义干的那事,可是将文官给得罪的不轻。
莫非……要跟杨宪对上?
…
船到了镇江,就可以从平坦的大道坐马车回京了。
下了船马不停蹄的上了已经在此等候的朝廷仪仗,朱青一路朝着京师而去。
四月二十七,朱青总算是赈灾归来了。
不过……民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事,一向对于官员外任所做积极探讨的一些学子们,也对朱青的赈灾之功闭口不谈,似乎从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
他们得知朱青临近归京,特意将二皇子朱樉不学无术一事大肆宣扬。
…
而做得更绝的是,朱青要挟太子指使常遇春出兵的事,被武勋们也大肆传播。
两件事,将朱青给损的跟祸国殃民的奸佞没什么区别。
而且是……指着皇家的子嗣祸害。
文武两边都打着为国肃清奸佞的势头开始声讨朱青,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朱青老家的一些亲族给接到了京师之中。
朱青的爹是定远人,距离京师不远,整个庄子一半姓朱,一半姓卢,祖上没什么大人物,最大的大人物大概就是几代之前的一个知府老爷。
而朱家虽然跟皇族同姓,却没什么实际关系,或许追溯个十几二十代能追溯到一个老祖宗,但那太久远了,即便是老朱,也只是在登基的时候赐了朱家庄子的族老们一些布帛和几两珍贵的茶叶。
而文官们请人的目的也很简单。
就是要让这些朱家族老出面,将朱青给逐出他们那一脉的家谱。
一个被家谱驱逐的人,一个被朝臣文武两边都嫌恶的人,张以宁、詹同他们实在是想不到这个朱青有什么本事可以逆转局势。
朱青和朱标刚到京师城外,朱标就被一众前来迎接的文官给围住。
“殿下此次赈灾可谓是德满天下,天下百姓无不为有殿下这般君主所感,殿下造福苍生,我等叹服!”
一个红袍官员挤开人堆,对着朱标便长跪而下,声音铿锵有力的上言道。
其余人官员们也纷纷效仿,长呼太子圣明仁德,乃百姓之福。
朱标看着最先跪下的那人,有些诧异道:“杨宪?你怎么在这?”
最先跪下给朱标高呼仁德的,便是杨宪。
“殿下竟还记得臣?臣……臣……臣叩谢殿下之恩。”杨宪眼眶一红,十分激动且狂热的给朱标行跪拜之礼。
朱标连忙失措,有些急切的道:“你们快起来!”
跪礼是很讲究的,君臣之间尚且不需要多行此礼,杨宪此举,倒是让他有些不适应。
杨宪说了很多,大抵都是些高呼太子千岁,百姓之福之类的话。
“臣如今是两广知府,承蒙陛下圣恩,臣……破格提拔。”杨宪痛哭着道,看似痛哭,实则是感恩,一些大臣们都喜欢用这种哭的方式来感激皇帝的皇恩。
两广知府这个位置是个虚的,因为现如今两广还没彻底平定,而两广知府这个位置,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为了杨宪进中枢做跳板的官职。
徐达在中枢左丞相这个位置呆不久,因为朝廷两位丞相都必须是干事的,而今天下到处都是需要治理的时候,徐达待在这个位置上不利于朝廷行事。
徐达也不是傻子,他纵然是有能力给朝廷解决一些政事,他也不会参与半分。
本来这个丞相的位置他就不想坐,是朱元璋让他坐上去压一压那些骄兵悍将们,现如今国立了,地方安定了,也改换成文官来管了。
大都督府和中书省这个两个地方,徐达只能参与一个。
而杨宪就是朱元璋选中的人。
其一是杨宪和李善长之间有过摩擦,两人乃是实打实的政敌,可以互相争斗内耗,朱元璋乐于看到这种局面。
其二是杨宪手段够硬,在他眼里是个干吏,这种人上位势必能给朝堂上打一针强心剂。
总之,杨宪上位了。
但是他还是不忘初心,继续巴结太子……或许不能用巴结。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这么俗呢?
这叫拥护正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