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其物质化、工业化了。
这种精细分工的结果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方面,在影片制作的每一个细部,如布景设计、场面表现、人物对话等,会因为有相当精通的专业人士的把持,而做得非常优秀而精致;另一方面,当每一个细部的专业人士都想表达自己的创作个性的时候,众多的个性会由于相互冲撞和无法对全局进行把握,而最终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成为生产程序化、标准化的附属物。
虽然存在如此悖论关系,但是对于目前的好莱坞电影产业而言,精细化和现代化的专业分工仍然是提高产品以及产业品质的重要“关节”。
剧本交给编剧小组去根据事实资料充实,墨菲则考虑起了具体的拍摄计划,首先就是制作理念。
影片最后的成片,必然要像剧本那样,客观而又冷静。
在基本的叙事方面,墨菲准备使用常见的正反善恶对抗的叙事套路,却是不常见的不刻意渲染紧张感和冲突对立关系的方式,他不需要在影片中制造挖掘真相要经历的冒险历程,更不会胡乱夸张来自教会的威胁和打击,也无需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坏,甚至不准备使用太多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情感转变。
在他的计划中,这部影片只是克制简单、平实的展示这帮记者们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用舆论之力和权势抗衡。
从某些方面来说,与其说在影片当中对抗的双方是正义与邪恶,还不如说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放任。
这样做除了是对天主教会的反击之外,还能争取媒体舆论的最大支持!
如今这个社会,谁也不能小看媒体舆论的力量!
没有冲锋陷阵的壮烈和戏剧化,而只有琐碎的细小工作,但是对于追寻真相的新闻界而言,正是在这样一步步的琐事当中,累集起了改变现状的力量。
这就是墨菲对于影片反映新闻工作者上的要求。
另外,在天主教丑闻方面,墨菲打算将影片的重点放在那篇著名的报道出炉之前的幕后工作之上,将案件的焦点——神父隐藏在叙事背后,这样不仅可以给与影片更多空间去展现真正的主要人物记者们的精神,更重要是,避免了粗暴的价值判断和戾气十足的指责。
很显然,犯罪神父的所作所为理应值得鞭挞,但是这并不是墨菲要做的事,他的影片会陈述揭露真相的过程本身,而对于真相持何种态度,就像最早他所想的那样,交给观众自己选择——观众在这种直接关乎到下一代的事情上面,比想象中更有洞察力和善恶心,远不需要被指导和带领。
事实上,这种对于结果的不予置评并不是墨菲刻意回避问题的选择。
恰恰相反,在太多类似的影片当中,导演或者编剧将自身的强烈的判断植入到影片当中,将一纸影像化檄文呈现在了影院的银幕上面。
这样的选择当然远说不上错,只不过在如此严肃敏感和涉及天主教这么庞大的实力的影片当中,冷静克制的态度才能最终赋予影片更厚重的质感。
在这个涉及宗教、儿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话题的真实案件当中,如何客观诚恳的展现真相,如何不沦为玩弄噱头揭人疮疤的闹剧才是真正考验墨菲这个导演兼编剧的部分。
虽然自己确实不是个好人,以很多人的标准来衡量,完全可以规划到反面人物的行列当中,但墨菲对于正义还是有自己的理解的。
正义的含义不仅在于惩戒罪恶,同时也在于保护无辜!
影片在缺乏视觉刺激和紧张情节的的情况下,墨菲认为只有这种沉稳和克制,才能带来一部严肃题材的影片的独特气质。
还有一点,这部影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部黑色电影,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无不具备这类影片的特质,墨菲在画风选择上面,也会选择灰暗的色调,就像是波士顿冬季的天空一般。
到了十月份,所有的剧本创造全部完成,墨菲也拿出了完整的项目计划书,基于过往多次成功的合作和《黑暗之城》的大卖特卖,以及对已天主教攻击的反戈一击,二十世纪福克斯也对这个项目一路大开绿灯,表示四千万美元的投资与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完全不是问题。
然后,墨菲将所有的斯坦顿党徒召集在了一起,讨论演员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