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也整整商议了一个月,赵祯也打算离开东京城继续向南方前进。
这一个月不断的有秘奏发往东京城,三才几乎每日都能接到十七八封的秘奏。
开始的时候还是来自中枢院的相公秘奏,在往后便是六部的秘奏,尤其是包拯,几乎每天都要发上三封以上的秘奏来“骚扰”赵祯。
所秘奏的内容只有一个,关于东城勋贵偷税漏税的事情,朝堂之中的老臣没有糊涂的,即便是包拯这般年岁大了的人都是精明的紧。
别说是六部相公,便是一些朝臣也知晓其中的隐秘,东城勋贵的“破产”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御史们甚至上疏批评东城勋贵有辱开国勋贵的名头。
这些都不算什么,但真的要治罪的时候,朝臣们又开始犹豫起来,毕竟是开国的勋贵之家,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便让他们获得了捞取财富的机会。
就算是偷税漏税,只要把税款补上,多少也能免去罪责,这便是勋贵阶级的特权,自从大宋立国开始便拥有的特权。
眼下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上疏要求严惩偷税漏税的勋贵,另一派则是有些犹豫,最关键的便是太子赵旭的态度,而他这段时间却对这件事置之不理。
无论朝堂上吵成什么样,他都是漠不关心,如此便让人怀疑起赵祯的态度,显然太子的一举一动和皇帝是脱不开干系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赵祯并没有授意赵旭该如何去做,相反之前赵旭也曾经秘奏过赵祯,对于儿子的秘奏,赵祯的回复很简单,让他自己决定。
这是锻炼赵旭的一次绝好机会,赵祯不会再给他提供“学步”的机会,作为总揽大政的储君,赵旭是时候该自己站起来了。
而赵旭的作法很简单,把这件事搁置在一边,赵祯心中感叹,赵旭这孩子终于长大了,不急不躁才是处理东城勋贵的最好办法。
此时若是治罪他们,必然会有薄情寡义的声音出现,若是不治罪,那依法治国还要不要?大宋的律法还算不算数?
其实从赵旭的态度看来应该是很明确的,这件事不是不处理,也不是现在处理…………
“冷处理”有时比激烈的发难更加高明,效果也更好,谁都知道东城勋贵根基深厚,有不少朝臣都牵连其中。
政治上的处理会使得牵连出一大片的人,到时便是朝局动荡。
看来赵旭明白,其中的利害,赵祯也就不担心了,毕竟杨怀玉和石元孙都是朝中的高价武将,一旦出事军中会不会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赵祯这段时间一直在积攒实力准备对吐蕃用兵,这一点赵旭清楚,此时的大宋来不得一点动荡,尤其是军队。
仁青东再次出现在赵祯的车厢中,只不过这一次赵祯却面色严肃:“朕在成都府开设榷场,是被你康巴人通商的机会,是让你们康巴人有好日子过,但却不是让你康巴人从中赚取不义之财的,你们利用地利向吐蕃出售大宋的货物,是不是觉得大宋的榷场没有限定交易的数量是个漏洞?”
仁青东脸色大变,他没想到部族中有人在做这件事,也没想到大宋皇帝这么快便会知晓。